本学位点是在1958年成立的历史学专业基础上于2006年设置并于次年开始招生的,2011年获批为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主要培养方向
根据专业教师学术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强调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本学位点在一级学科框架下设立三个研究方向:
1. 世界近现代史:主要研究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的演进及发展规律,重点研究世界如何从分散孤立状态走向互相联系之整体的过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史;人类文明变迁及人类战争与冲突等问题的研究;近代以来东北亚区域历史演进的历程;从东北亚视角透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等研究。该方向的研究对其他方向的研究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2.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主要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及其区域性和全球意义,结合地域优势及梯队成员的学术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东北亚区域国际关系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全球政治的影响。致力于本省和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任务,为国家制定地方政策、边疆政策和外交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 区域与国别史:根据学科成员的学术领域及地域优势而形成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包括俄国史、日本史、美国史及东北亚区域文明史等,其中俄国史是重点打造的领域。俄国史偏俄国外交史和中俄关系史研究,日本史侧重日本近现代对外关系方面,美国史着重研究近代以来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活动。该方向特色是将近代以来在东北亚区域较活跃的几个国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它们的互动交融及对区域关系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本学科探究的主要问题。
世界史学科立足区域,发展特色。紧跟学校对俄办学特色战略,在大力发展俄国史和中俄关系史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延伸至东北亚区域。学科成员在美国东北亚政策、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俄国东部地区历史、俄罗斯海洋政策、中俄(苏)边界史等问题上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二、优势与特色
(一)以发展特色、提高质量、服务黑龙江社会文化发展为定位,将思政教育与世界史专业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熏陶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培养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的高质量世界史专业人才。
(二)主要侧重区域国别研究,尤其侧重俄国史、美国史、东北亚史等方面的研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学科特点和地缘优势,强化东北区域史与中俄关系研究,培养适应“新文科”理念的世界史人才。
(三)注重研究生的学术交叉和学术交流培养。在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讲座、学术报告、圆桌会谈、读书会等形式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导师课题项目、申报研究生创新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师资队伍
学位点有专任教师8人,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31岁。老中青结合,梯队年龄、职称结构均合理。成员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学位点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都是校外学缘,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尔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成员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成员都有在国外访学或交流经历(俄罗斯、美国、韩国、朝鲜),且与研究对象国学界保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学科成员中有国家级学会副会长1人、常务理事3人(次),省级学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20左右人(次)。学位点年招收研究生8名,并接收国内高等院校的应届推免生。学位点是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国别与区域研究”博士点的重要支撑力量,有3位成员在该博士点任博士生导师。
近五年,学科成员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余篇、外文期刊论文近10篇;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获各类科研奖10余项,其中省级科研奖3项。
李朋,男,1963年出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历史学博士,俄罗斯问题研究博士后,三级教授,留美访问学者。现任世界史学科负责人,国别和区域研究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导师、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院本科生教学督导员。曾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史、区域国别史、美国东亚外交政策史研究。
现任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东北片区副会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社会科学A刊评价同行评议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出版评议专家。受聘“黑龙江革命军事博物馆军事历史专家顾问”。曾被评为第二、三、四、五届“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黑大英才计划”入选者,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第三届“十佳优秀青年教师”。曾任民盟黑龙江省委教育委员会委员、民盟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委员会副主委。历任历史系科研秘书、历史系主任、德赢VWIN官方网站教学副院长、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校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委员会副主任、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学位委员会人文学部委员。
主持完成国社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在《世界历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等CSSCI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3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论点摘编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出版《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等专著4部,获得第十三、十四、十五届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历史学一等奖1项;获得“第五届黑龙江省归国留学人员报国奖”荣誉称号。
曾开设课程《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美国东北亚政策史》《美国对外政策史》等。

潘晓伟,男,1978年出生,历史学博士,教授。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世界历史学科硕士生导师、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区域国别综合研究”后备带头人、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博学青年学者”、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学科学术骨干“百人计划”入选者、“黑大英才计划”入选者、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院访问学者。从事世界近现代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偏重于朝鲜半岛问题)、俄国史(偏重于东部地区历史)问题研究。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旅俄华侨华人研究会理事、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俄罗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黑龙江工业学院客座教授。独立完成专著《俄国与朝鲜关系问题研究:1860-1910》和《俄国远东地区中国人活动史(1860-1917)》两部。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民族》《学习与探索》等刊物上发表俄朝关系史、苏朝关系史、俄国东部地区外国人历史等方面的论文40余篇。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侨联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7项。获各类科研奖项10余次,其中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三等奖1次、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科二等奖2次、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人文社科一等奖2次。

叶艳华,女,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海洋问题、北极问题和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研究;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理事,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对俄智库成员,俄罗斯《社会政治研究》《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俄联邦远东联邦大学和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俄罗斯海洋战略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和“俄罗斯北方航道开发史研究”,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俄罗斯早期政党研究》《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等共4部;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东北亚论坛》《社会政治研究》(俄文)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荣获黑龙江省第十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第二十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盖莉萍,女,1967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国史、中俄关系史、俄罗斯考古文献与当代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多次赴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国家进行学术考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2005-2006年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研究所访问学者,2013-2014年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17-2018年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先后在国家和省部级及国外学术刊物发表《中俄早期经济文化交流初探》等论文50余篇。参加和独立完成国家社科、教育部和黑龙江省社科科研项目6项,其中《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政策研究》(2005年),《俄罗斯学界渤海史迹研究成果之学术史与历史文献学研究》(2007年),《俄罗斯学界靺鞨女真史研究成果之学术史与历史文献学研究》(2009年),《俄罗斯学界黑龙江流域(阿穆尔河)古代城址研究》(2014年),《俄国学界的蒙元墓葬考古与蒙古族源综合研究》(2017年)等。出版专著和译著有《中俄相邻地区农业经济合作发展研究》(2010年),《乌斯季伊万诺夫卡靺鞨墓葬2016年考古发掘报告》(2019年,译著),《中俄毗邻地区农业经济合作发展研究》(2021年)等。

宋涛,男,1977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史、城市史等问题研究。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员,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员,河北师范大学“近代毒品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完成学术专著3部《中国新疆和俄国东部石油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归根的落叶——黑龙江绥滨县福兴满族乡同仁村调查报告》《黑龙江流域中心城市兴起研究》,翻译档案文件集1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藏中国禁毒问题档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交流》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完成多篇智库成果,1篇被省委办公厅采纳。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和省级社科项目。
高龙彬,男,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博士。德赢ac米兰官方合作德赢VWIN官方网站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理事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冷战史、俄国史、犹太史、东北史、博物馆学研究等。在《世界民族》《黑龙江社会科学》《西伯利亚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哈佛苏联社会制度项目’及其影响研究”1项;完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参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重大委托项目“海内外新发现细菌战史料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中国和俄罗斯新发现细菌战史料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各1项。出版《哈尔滨城市史:枢纽与窗口》等著作。
杨璐,1993年出生,讲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句丽史、朝鲜古代史、中朝关系史研究,曾在《韩国研究论丛》《백제문화》《백제학보》,CSSCI、KCI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级社科项目2项,主持省级社科项目1项,韩国社科项目2项。
